【聯合報╱記者吳佳珍/台北報導】
洗牙後牙齒變敏感或牙縫變寬,並非醫師技術不佳,可能是牙周病警訊。牙醫師提醒,洗完牙稍微敏感是常見現象,會逐漸改善;但若牙齦腫痛、刷牙流血、牙縫變寬,恐是牙周病。
開業牙周病專科醫師陳柏堅表示,百分之九十的牙周病好發在卅歲以上的成年人,通常牙齦腫痛或刷牙流血,是牙周病的初期症狀;但如果牙縫變寬、牙齒搖動則是牙周病末期的症狀,須及早就醫。洗牙會讓原來腫起來的牙肉消腫,民眾洗牙後若感覺牙縫變寬,可能已有牙周病。
「沒刷到重點是造成牙周病的主因。」陳柏堅說,很多人刷牙僅刷牙面,忽略牙肉和牙齒交接處,這個地方容易卡食物殘渣,提供牙菌斑很好的滋生環境,未仔細清除牙菌斑易致牙周病。研究指出,只要每天一次刷牙配合牙線使用,將牙齒清理得「非常乾淨」到沒有牙菌斑的程度,就能預防牙周病。
除了洗牙迷思,不少人重視牙齒美觀更勝於口腔健康,反而易忽略蛀牙及牙周病危害。一名卅多歲的媽媽,小時候溜滑梯撞斷門牙,後牙大臼齒也因蛀牙而拔掉未補,直到國小學英語,發現缺了門牙會影響發音,才裝上活動式假牙,但仍舊牙齒移位、下排門牙向上過度生長,牙齒咬合力量不均,一開口便露出暴牙。還好經過牙周及蛀牙治療,並接受矯正,排齊已異位的牙齒,再做牙周整形,終於重新找回「微笑曲線」。
收治這名患者的開業醫師羅金才說,牙齒健康不能只看單一狀況,像有蛀牙就拔掉,而應考量整體口腔情況。他提醒,蛀牙、牙周病等健康問題須先解決,其次是處理咬合功能,最後才是齒列排列及美觀。
【2014/10/06 聯合報】